文|索菲.哈達赫 (Sophie Hardach) 譯| 彭春瑜 編|馮彥翔
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對孩子說話有助於其腦部的發育,但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影響孩子腦部發育的關鍵其實是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比起滔滔不絕地對孩子講艱澀難懂的話,或是希望藉由閃示卡增強孩子的詞彙量,父母反而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互對話 (conversational turns)」─換句話說,就是與孩子好好聊天。
MIT 的認知科學家在一項針對年齡介於4歲至6歲孩童的研究中發現,這種一來一往的對話會對孩子的腦部產生影響。具體來說,在一系列的測試及 MRI 腦部掃描中顯示,這能促進孩子腦部的發育並激發其語言能力。這樣的進步與父母的收入或教育程度是無關的。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哈佛及 MIT 的研究生瑞秋.羅密歐 (Rachel Romeo) 表示:「重點不是只和孩子說話而已,而是要與他們對話。不要只是把語言單向輸入到孩子的腦中,而是要與他們好好進行雙向的對談。」
不要只是把語言單向輸入到孩子的腦中,
而是要與他們好好進行雙向的對談。
該研究結果成功改變了大家原先對於語言和發展的認知。1995年一項開創性的研究證實,最富裕家庭的孩子到了三歲時,聽過的單字量會比最貧困家庭的孩子多出3千萬個。該研究的作者認為,「3千萬個單字的差距」會讓孩童在發展的起跑點上就不對等,進而影響到其往後的經歷。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市面上有數不清的教育應用程式和玩具,專用於填補單字量的差距,只為了達到在最一開始就擴充孩子詞彙量的效果。但是,當我們試著用數百萬個單字填鴨孩子的腦袋時,就可能忽略一個發展上的要素,也就是人際關係及社會互動。
其實,這項 MIT 的研究反而建議父母應該多聽少說。
羅密歐表示:「艱深單字量的多寡似乎對腦部功能一點影響也沒有,真正有影響的是交互對話的次數。」
該研究中的孩童會在家中配戴錄音機,記錄他們說過或聽過的每個單字。接著,科學家會針對「交互對話」來分析這些錄音內容,或是分析大人與孩子間一來一往的言談交流。科學家發現,交互對話的次數跟孩子在一系列語言測試中的分數有極大的關聯。另外,他們趁孩子聽故事的時候掃描其腦部,發現這也跟布洛卡區(Broca’s area)(腦中負責產生言語及處理語言的區域)較頻繁的活動有極大的關聯。比起聽過的單字量、測試的分數及腦部活動三者間的關聯,交互對話的次數和語言測試分數間的關聯來得更密切。
MIT 腦部與認知科學系的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約翰.加布里埃利 (John Gabrieli) 表示:「我們論文的與眾不同處,在於它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明家人間的對話與孩子的腦部發育息息相關。這真的很神奇,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談竟然會影響孩子腦部的生理成長。」
該研究提到,雖然平均而言,來自最富裕家庭的孩子能接觸到更多種語言,但是,來自最貧困卻健談的家庭的孩子也能具備跟那些孩子相似的語言能力和腦部活動。這項重大的研究發現促使研究人員鼓勵來自各個背景的父母多多與孩子對談,包括與嬰兒互動、聊天,例如反覆製造聲音或是模仿表情等。
「我們對於這項具體的研究結果感到振奮,因為相對來說,這似乎是可行的。」加布里埃利提到,「這並不表示對於教育程度低且經濟負擔重的家庭來說,與孩子進行更多對話(聊天)就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與此同時,那是一個具體的行為目標,或許能有許多種推廣或鼓勵的方式。」
透過社交及情感的連結來學習的想法,與其他著重在嬰兒如何學習語言的研究不謀而合。嬰兒偏好觀看並模仿自己所依附的大人來學習,這也是為什麼就發育而言,唱歌和擁抱會比高科技的教育工具有效得多。等嬰兒長更大以後,他們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玩樂,好比與朋友或大人進行想像式的角色扮演。
比起單純只聽或只說,聊天會需要更多、更複雜的認知技能。根據 MIT 的研究人員所述,與孩子對話能訓練他們去理解他人所欲表達的內容,並學會恰當的反應方式,而這跟只需要用耳朵聽完全是兩碼子事。
未參與該研究的德拉瓦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學系教授羅貝塔.戈琳芙 (Roberta Golinkoff) 表示,該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語言的發展遠超出填補單字量的差距這件事。
戈琳芙表示:「你可以一直對孩子說話直到筋疲力竭,但是,若你並未好好與孩子聊天,一來一往地談論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那你就無法讓孩子習得他們所需的語言處理技能。」